在漓江两岸的民间,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傩艺和民歌。乡间俗称“跳神”,是漓江流域古老的民间艺术。源于古代的傩祭,从中原传入桂北后,受楚文化影响,结合本地习俗,到北宋时已在桂林形成颇具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形式。
傩艺活动与还大愿、庆中秋盛会等民俗活动中的请神、敬神、贺神等祭祀内容有关。傩艺活动,一般举行三天三夜。在还大愿民俗活动中,要把36神72相一一跳遍。36神的内容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一体,有《开山》、《令公》、《鲁班》、《耕种郎》、《纺织娘》等。在清嘉庆七年(1802年)纂修的《临桂县志》中有桂林乡间十月跳神情景的描写。在祭祀武则天为主要内容的跳神活动——庆中秋盛会中,跳神前先挨家挨户唱《唐朝国母帝娘》这首赞颂武则天的古歌。跳神时也多跳颂扬女神的舞目,如《卫皇圣母》、《白马三姑》、《龙母》、《孟姜女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