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漓江
文化漓江
戏剧
发布时间:2024-03-20     访问次数:

话剧

除了传统戏曲,近代以来,漓江两岸也逐渐发展起话剧这一现代戏剧,漓江两岸的话剧萌芽与整个中国的情况几乎同步于五四运动时期。当时桂林学生爱国会组织各校学生排练新剧,演出了《朝鲜亡国痛史》、《刺伊藤博文》等,其内容多以反对日本侵略和拯救民族危亡为主题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8年)冬,广西师专剧团成立,该校文学系主任陈望道任团长,导演有沈西芩、祝秀侠等。次年元旦该团公演了独幕剧《屏风后》和《父归》,四月又公演了多幕剧《钦差大臣》和《怒吼吧,中国》,影响很大。此后,各学校纷纷组织了业余剧团,如陈迩冬等文学青年组织的风雨剧团,桂林初中学生组织的桂林初中剧团等。同年十月,广西省会迁桂林,原在南宁的五路军总政训处国防剧社和由省政府职员组成的“二一”剧团亦于是年十二月迁来桂林。民国二十六年元旦,这些剧团联合举行了话剧公演,国防剧社演出了《撤退赵家庄》、《梅世钧》二剧。“二一”剧团演出了《金宝》,桂林初中剧团演出了《死亡线上》、《码头工人》、《最后的觉悟》、《我们胜利了》等独幕剧。同年初,国防剧社与总政训处另两个团体合并成立国防艺术社,桂林首次有了专业话剧团体。

抗日战争期间,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、田汉、熊佛西、焦菊隐等大批文化人云集桂林,上海、武汉等地的一些戏剧团队也来到桂林,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,话剧演出鼎盛一时。桂林先后成立了90余个专业和业余话剧团队,上演各种大小剧目370余个,950多场次。

彩调

彩调俗称调子、彩灯、哪嗬嗨(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定名为彩调),属灯戏系统。彩调源于漓江流域农村歌舞、说唱衍化而成的“对子调”。后来流传到广西其他各地,成为广西民间非常盛行的一种小戏,如今还在市县及广大农村中非常活跃。彩调产生于宋元时代,成熟于明清时期。彩调的剧目、曲词、表演及服装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彩调的几百个传统剧目,几乎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、生活、爱情和揭露、鞭挞封建统治阶级贪婪、愚蠢的喜剧。彩调剧《巧妹子》揭露、鞭挞封建统治阶级贪婪、愚蠢的喜剧,也有不少正剧和悲剧,但没有描写帝王将相的宫廷戏,故彩调没有穿蟒袍佩玉带的大臣。它的唱腔明快、轻松活泼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唱腔结构为散曲联缀体,分调、板、腔三大类,另有数十支过场音乐和打击乐曲牌。彩调的情节简单、形式活泼,有歌有舞,诙谐朴实,通俗易懂。传统剧目由一旦、一丑演唱的对子调发展为小旦、小丑、小生的三小戏,如《王三打鸟》、《三看亲》、《娘送女》等。尤其是它的语言生动,彩调剧用桂林官话演唱,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彩调行当有生、旦、净、丑之分,脸谱有大花脸、老脸、草脸、小花脸等,主要道具是扇子、手帕和彩带,俗称彩调“三件宝”。声身分腔、板、调三大伴奏乐器,有调胡和鼓、锣、铙等,历代著名彩调演员有廖四姑、罗少庭、冷桂甫、文子都、谢洛舟、俸化眉、张桂妹等。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湖南花鼓戏吸收一些桂北的山歌、小调,逐渐流行开来。至清朝末年,成型为区别于湖南花鼓戏的广西彩调剧。民国初年,彩调剧学习、移植了一批桂剧剧目,开创了彩调剧进入城市戏园演出的历史。20世纪二三十年代,彩调剧艺人与桂剧艺人几度组班同台演出,名曰“鸳鸯班”或“阴阳班”。彩调剧向桂剧学习了许多唱腔、表演程式、化妆、打击乐曲牌等,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表现功能。

桂剧文化

桂剧是桂林地方戏,漓江流域代表性剧种之一,属皮黄戏系统。它以桂林市为中心,流行于漓江流域的中、上游以及湘桂交界地区。桂剧形成于明清之际,它是吸取了昆曲、徽剧、汉剧、湘剧等外地剧种的特点,结合桂林方言和生活习俗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地方戏剧。它的唱腔道白和表演动作都具有独特的风格,体现了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趣。

桂剧的成因有多种说法。其一为清代嘉庆末年安徽人萧德元、邵士庵两人宦游桂林,传授徽调,后由徽调演变为桂调,即桂剧。其二是源于湘南戏。根据是桂剧与湘剧、祁剧在调子、行腔、台词、场面等方面完全相同,所演剧目为湖广通行的草本,演出地点多以湖南会馆为中心。且昔日桂剧科班不少系湘、祁剧艺人代为传授。其三是源于明代靖江王府的宫廷戏。明初藩封靖江王后,梨园伶人随之南来。后南明政权败亡,王府伶人散流民间,遂成为桂剧祖师。

桂剧表演,唱、做、念、舞俱重,尤以唱工细腻、做工传神见长。其声腔以弹腔为主,兼唱高腔、昆腔、吹腔、杂腔。桂剧极重视做工,演员常借用眉、目、脸、口、手、足、身、腰等活动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。做工细致,辞熨帖,唱、念、舞(打)俱佳,刻画人物深刻微妙,活泼轻松。伴奏有鼓、云板、大小锣、大小钹、胡琴、月琴、三弦等。角色有生、末、外、小、武、旦、占、贴、夫、净、末净、副净、丑、杂15行。历代著名桂剧演员有蒋晴川、林秀甫、谢玉君、方昭媛、王盈秋、蒋金凯、刘万春、周文生、苏飞麟、龙民介、蒋金亮、秦彩霞、罗桂霞等。

桂剧自形成后,积累了大大小小800多个传统剧目。传统剧目上自远古尧舜,下至清末民初的故事均有所表现,大多从忠君保国、争战演义、爱情离合、侠义扶危、佛经道义、小说传奇中取材编演而成,如《隋唐演义》、《气周瑜》、《岳飞传》、《哑子背疯》、《打棍出箱》、《金精戏仪》等。1896年,唐景崧为“桂林春班”撰写《看棋亭杂剧》40出,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。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,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、改编和加工整理了一大批新剧目,如《梁红玉》、《打金枝》、《断桥》等,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。